西門町簡介:
西門町位于臺北市萬華區(qū)東北方,是臺北西區(qū)最重要的消費商圈。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據(jù)時代,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于臺北城內(nèi),而西門區(qū)域就是他們的休憩場所,1896年,這里有了第一家戲院“東京亭”,1922年時,正式以“西門町”為名。
街區(qū)文化
電影街
1930年代開始,西門町成為臺北著名的電影街,日本戰(zhàn)敗后,榮景也繼續(xù)維持下去,40年代起每家戲院門庭若市,黃牛票猖獗,電影院一家接著一家開,僅武昌街二段就連開了十多家戲院,其盛況自此可見一斑。但由于臺北市區(qū)逐漸向東發(fā)展,西門町許多機能被取代,80年代起逐漸沒落。90年代后期,臺北市政府與西門町當?shù)厣碳,重新將西門町規(guī)劃為行人徒步區(qū),并在周末和國定假日禁止車輛通行,才又將青少年拉回這個區(qū)域。在西門町,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小型演唱會、簽唱會、唱片首賣會登場,各種電影宣傳、街頭表演等等活動也常?梢。西門町還有20家以上的電影院,在臺北要看首輪電影,西門町幾乎都找得著。而各種大小店家則有6千間左右。
青少年天堂
西門町被稱為臺北的“原宿”,除了有日文雜志專賣店外,各種日本的書籍、唱片、服飾等,幾乎都同步流行,是所謂“哈日族”的天堂。除了獨立的街邊商店之外,這類商店也特別集中于區(qū)域內(nèi)幾棟專門的集合商業(yè)建筑里面,其中較著名的包括有老字號的萬年商業(yè)大樓,獅子林廣場,乃至于較后期的萬國百貨與誠品116等等。
此外,當年林青霞就是在西門町與友人逛街時由星探發(fā)掘而起,成為了有名的電影明星。
但是,正因為青少年聚集密度高,所以西門町也與東區(qū)、士林夜市并列臺北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地方。此外,西門町也是臺北市著名的“援助交際”(學(xué)生賣春)場所。
紅包場
紅包場是一種臺灣的歌廳形式,多分布于西門町徒步區(qū)的漢口街、峨嵋街、西寧南路上。
紅包場起源于1960年代,當時針對由中國大陸來臺的軍官、軍眷,模仿上海歌廳形式設(shè)立,一開始并無“紅包場”的稱呼,因為后來有聽眾為了鼓勵自己喜愛的歌手,會直接將金錢包在紅包袋中,上前獻給演出中的歌手,漸漸的這類型的歌廳,被稱為紅包場。
早期紅包場演唱的曲目多是1920-1950年代上海的流行歌曲,例如天涯歌女、舞衣、蘇州夜曲、秋水伊人等,聽眾也多屬于年紀較長的老兵,歌廳為了招徠客人,會為歌手另外取個“小周璇”、“小白光”等稱號,歌手也會刻意模仿當時歌手的演唱方法。
但隨著時代的演變和聽眾的轉(zhuǎn)變,曲目也由上海時期,轉(zhuǎn)為1950-1970年代在臺灣、香港等地的流行歌曲,例如神秘女郎、情人的眼淚、意難忘、月亮代表我的心、小城故事、問白云、甜蜜蜜。歌手的舞臺肢體動作也較以往活潑。
紅包場的消費不高,歌手多穿著華麗的禮服,舞臺上下交流互動熱絡(luò)是紅包場的特色之一。
風味特產(chǎn)
西門町也有獨特的名產(chǎn),例如中華路上的鴨肉扁、巷子內(nèi)的阿宗面線、專賣鹵味的老天祿、成都路上的成都楊桃冰與蜂蜜咖啡,加上許多日式餐廳(例如峨嵋街的美觀園)及傳承中國口味的各式外省餐廳,將老臺北人及新臺北人的味覺搭起了傳承的橋梁。
在電影《向左走向右走》中,梁詠琪尋找金城武的場景就是西門町.也賦予了現(xiàn)代西門町更新的意義。
美食
西門町所發(fā)展出來的流行商圈, 自然而然地也帶動了美食小吃的風潮,當?shù)赜凭玫臍v史和人文發(fā)展更讓美食小吃聞名臺灣甚至享譽國際,成為臺北旅游朝勝的所在;“老天祿鹵味”首推西門町美食代表,像是鴨舌、鴨翅、雞爪、雞翅、豆干等等鹵味都是老天祿的招牌,是國內(nèi)外游客或是大明星來臺指定的美味;“阿宗面線”門口總是站著許多民眾捧著一碗面線大快朵頤,這是阿宗面線才看得到的特色,鹵大腸、面線、香菜、蒜泥和黑醋所交織成的面線羹湯令人再三吮指;“成都楊桃冰”50年以上老店,各式各樣的楊桃冰涼飲品讓人在夏日解渴透心涼,也有菠蘿、李子等等古早風味喔!西門町還有“美觀園”日式料理、“鴨肉扁”臺灣小吃、萬年甜不辣以及麻辣火鍋、日式咖哩飯和甜甜圈等連鎖店,是來到西門町不可錯過的美食!
中華商場
中華商場是臺北市一座已拆除的大型商場,原址位于中華路一段中央,北起忠孝西路口,南至愛國西路口,由八座三層樓連棟式的樓座所組成,于1961年落成啟用。
中華商場曾為大臺北地區(qū)規(guī)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,緊鄰西門町,興盛一時,后來為了因應(yīng)市區(qū)重新規(guī)劃與捷運的施工進程等需求而于1992年被拆除,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而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。
中華商場的位置與清治時期所興建臺北府城的西城墻位置大致重疊,城墻的高度則約略為商場二樓的高度。到了日治時期,西城墻連同西門于1900年代初被全面拆除,城墻原址隨后配合已填平的西護城河稍作拓寬,改筑成為西三線路(即現(xiàn)今的中華路一段)。由于西三線路在興筑之前已有鐵路沿路行經(jīng),所以總體路幅比當時的其他三條三線路來得寬廣。
(免責聲明:圖片來源于維基百科及欣欣自有版權(quán)圖片庫-“Ximending at night”作者英文維基百科的Diegotrazzi。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-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Ximending_at_night.jpg#/media/File:Ximending_at_night.jpg根據(jù)知識共享 署名 2.5授權(quán))
景點數(shù)據(jù)來自 西門町